當人們在使用掃地機器人時,冰冷的機器是如何精準避開地面的障礙物并識別出不同地面材質,執行個性化清潔方案呢?實際上,機器也有自己的“眼睛”和“手腳”,傳感器正發揮著這樣的功能。
在廣州奧迪威傳感科技股份有限公司(簡稱“奧迪威”)的產品展廳里,陳列著各種型號的傳感器,有測距傳感器、流量傳感器、壓觸傳感器等。這些傳感器雖僅有硬幣般大小,但它們卻能模擬人類的視覺、觸覺、嗅覺、味覺、聽覺等感官,通過對外界信息數據的采集,將物理信號轉化成數字信號,再處理并執行命令。
然而,十多年前,國內并沒有一所大學有真正的傳感器專業,專業人才的匱乏一度讓奧迪威感到緊迫。“我們所從事的技術開發需要跨越三個行業的交叉學科型人才,因此公司在發展初期招聘了不少海外學者和從業者,逐漸緩解了研發上的人才瓶頸問題。”奧迪威董事長、總經理張曙光告訴上海證券報記者,公司還設計了完善的人才激勵方案。員工研發出的成果,只要運用到產品上,公司就會對研發成果的價值進行肯定,并賦予員工代理知識產權的權利。
以客戶需求為導向從跟跑到領跑
奧迪威成立于1999年,從事智能傳感器和執行器及相關應用的研究、設計、生產和銷售已有25年,分別在廣州、肇慶、景德鎮和馬來西亞建有生產基地。而此次記者調研的肇慶生產基地,則于2014年正式啟用。
精耕傳感器領域25載,奧迪威是如何練就專業化、精細化、特色化、新穎化的本領,一路成長為國內超聲波傳感器技術領先企業之一?
“我們從未想過這么多,每天一心只想著如何滿足客戶需求,盡量做到提供比客戶需求更高標準的產品。”張曙光表示,中國傳感器行業起步較晚,海外品牌一定程度上占據著高端傳感器的市場。創業之初,面對外資林立的市場格局,奧迪威只想著如何做好中國的傳感器。
不只是讓客戶滿意,而是要讓客戶更滿意。張曙光表示,當時國際上誰在傳感器領域做得最好、最領先,奧迪威就以此為標準,力爭達到世界領先水平。同時,相較于海外品牌,奧迪威的產品還更具價格優勢。
經過多年的研發和積累,如今奧迪威生產的傳感器產品涵蓋測距傳感器、流量傳感器、壓觸傳感器;執行器產品主要包括電聲器件、霧化器件等,廣泛應用于汽車電子、智能儀表、智能家居、工業控制、安防、消費電子等領域。
公司目前已成為國內車載超聲波傳感器的主要供應商,國際主流品牌智能水表和氣表廠商的超聲波流量傳感器核心供應商,國際主流品牌安防報警系統廠商的報警發聲器產品的主流供應商,在超聲波傳感器及相關細分市場取得了一定的行業地位。
做好“智慧眼” 助力萬物互聯互通
面對瞬息萬變的市場情況,奧迪威持續關注著“未來將要走向哪里”“未來將要怎么走”兩大問題。
張曙光對記者表示,奧迪威制定了五年戰略規劃,通過產品升級、技術升級、客戶升級、組織升級來適應新形勢,尤其是人工智能對奧迪威所處的信息采集端的影響。
傳感器不僅是人工智能硬件設施中的“神經元”,也是萬物互聯的重要元器件。例如新能源汽車、服務機器人、家居機器人等強人工智能應用場景都離不開傳感器。奧迪威將聚焦小型智能化傳感器研發,復合感知觸覺、聽覺、視覺等,成為設備的“眼睛”和“手腳”,為萬物互聯互通創造更多可能。
在公司展廳內,奧迪威董事會秘書、副總經理梁美怡向記者介紹:“以掃地機器人為例,智能霧化頭讓機器人可以高效率開展霧化消毒作業;超聲波避障傳感器可以讓機器人避開障礙物靈活作業;水箱檢測模組幫助機器人實現水箱智能化管理。奧迪威的模組運動傳感器在智能家居上有很好的應用,目前公司已成為多家國內知名家居品牌的供應商。”
在智能駕駛領域,奧迪威自主研發的AKⅡ車載超聲波傳感器產品已到批量生產、銷售階段,適用于車載電子鏡頭的超聲波鏡頭清洗方案已通過技術論證階段,正積極推進該項新技術的應用落地。
在機器人領域,公司為環衛行業提供“三位一體”的無人環衛車智能感知方案、為配送行業的智能小車提供全方位智能避障方案等,可應用于水下機器人的超聲波水下測距傳感器已實現批量交付。公司研發的新品之一柔性傳感器,也被稱作“電子皮膚”,可為機器人賦予像皮膚一般的感知和執行功能,該產品目前正配合下游應用領域進行測試驗證。
在消費電子領域,奧迪威自主研發的壓觸傳感器可用于虛擬鍵的顯示觸摸面板,是新一代觸覺反饋技術和未來發展方向。
突破人才瓶頸堅持研發創新
奧迪威的超聲波傳感器成長之路并非一帆風順。企業的發展需要不斷投入研發,而創新離不開專業人才和設備。因此,奧迪威非常重視人才的培養。
張曙光告訴記者,奧迪威制造生產的傳感器,需要至少跨越三個行業的交叉學科型人才,因此培養人才、積累數據庫成了奧迪威在發展中遇到的最大挑戰。
為解決人才問題,奧迪威在發展初期招聘了一批海歸學者和從業者,產品研發上的難度逐漸有所緩解。同時,為鼓勵研發,奧迪威設計了詳細的人才激勵方案,對于員工研發出的成果,只要運用到產品上,公司就會對研發成果的價值進行肯定,賦予員工代理知識產權的權利。經過幾輪股權激勵計劃,公司已有130多名員工持股。
補上人才的缺口,又面臨設備的短板。張曙光介紹,當時專業的機器并不能直接買到,而去國外定制價格也十分昂貴。因此,奧迪威專門成立自己的生產機器部門,制造屬于自己的專用設備。如今,該部門已經運行15年。
近年來,奧迪威持續加大研發投入。2020年至2023年,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2333.90萬元、3144.26萬元、3220.02萬元和4389.78萬元,研發費用占比分別為6.96%、7.56%、8.52%和9.40%。今年上半年,奧迪威的研發費用為2375.35萬元,同比增長25.98%,占比8.36%。截至6月30日,公司擁有專利300項,其中發明專利66項,被國家知識產權局授予《國家知識產權優勢企業》,作為單一主要起草單位起草了行業標準《超聲波測距傳感器總規范》。
張曙光告訴記者,奧迪威未來要緊緊圍繞“四個提升”,將產品向一體化、模組化、微型化、集成化、智能化的方向發展。“如果條件允許,我們還會進一步加大研發投入,按最高標準提供客戶需要的產品配資實盤炒股開戶,不斷提高產品的性價比。”他說。
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,不代表配資炒股門戶觀點